跳到主要內容

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有「政治」標籤的文章

新北公有場館關閉之後,雙北室外球場回到過去盛況,人滿為患

我感覺好像回到好幾年前的場景 一位球友在室外打球的感想,這些年台灣少子化及運動中心越蓋越多,在室外打球的人有變稀的趨勢,最近則是一反常態,人多了起來。 自2020年3月20日起,新北市長侯友宜宣傳因新型冠狀病毒疫情(武漢肺炎)影響,新北市轄內的公有場館,暫停對外開放兩週。 從那刻起,兩週再兩週,接下來還可能又兩週。 下圖是4/10晚上10點青年公園室外場地滿滿的狀況,球友回報都是平常的150%~200%的數量,人滿為患,一個場要報到七八隊,甚至十隊。 青年公園算是在台北市與新北市交界處,那麼其他地點呢? 筆者是一個當前約8,000人籃球社群的管理人,4/10在青年公園的一個場報個八隊、十隊的體驗後,隔日從從社群裡提問。 網友搜集來的資訊,得知象山公園、景美運動公園、板橋第二運動場、板橋四維公園、百齡橋河提的球場、新莊頭前運動公園,均回報隊數、人數成長30%~200%。 請繼續往下閱讀 就連平常要湊一隊有困難的場地,人數都增加了。 會有這樣情況的不只球場,台北市的圖書館人數也是大量增加。 https://udn.com/news/story/7339/4487198  【新北關閉圖書館 更多人往台北】 所以,當新北下達公有場館的禁令後,有達成防疫效果嗎? 當我們將新北的場館禁止,人外流到北市與桃園時,是我們預期的效果嗎? 如同大禹治水,知道防堵還是需要有地方可以讓水去流,於是決定用疏導的方式,像北市及後來跟進的桃園,人數控管、實名制、口罩、管制出入口、量體溫等措施,讓民眾能有個地方安心運動。 在2020/3/20那時,北市副市長黃珊珊回覆記者提問,是否會跟進新北市作法時回答到: 「關閉是個選擇,但是站在政府立場,關閉場館還是要做些配套,如果只是讓 人民聚集在外面 ,那人民要去哪裡?政府應該是要想怎麼樣讓人民更安全、更安心」 (的確都跑到外面了) 「政府關了場館, 若是運動中心關閉,民眾跑到了外面的健身房不也一樣 ,所以,健身房是不是也要關?」 「不是把東西關了就算了,還是要做好防疫,就像是學校停課,如果外面的補習班不停課,那有什麼意義呢?」 請繼續往下閱讀 「 重點不是關閉,而是配套措施,因為人都是還在的 。」 「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動,每天都在家,...

體育協會有改革嗎?談「排黑條款」的作用與體改現況

  我常常在想,為什麼體育在臺灣一直沒辦法穩定的成長,總是養不出屬於臺灣的體育文化。   我們籃球場林立,四處都是運動中心、健身房,每個學校都有不錯的運動場館。   每年數十億至百來億的體育預算。   到底問題出在哪裡?

良感》台灣有很多事情,最後都找不到真相

「台灣有很多事情,最後都找不到真相。」 網路上看過太多人,聽到就傳,傳了就信,又在那邊寧可信其有,被推翻後又轉生氣。 怎麼說?我從老母的Line裡面、email裡面,看到一大堆謠言,大概有九成吧!又或是文章內塞10%的真實,再攪和90%的垃圾…是是而非的言論,竟然就在退休國中教師的群組、某慈善團體的電郵內,每天好幾次的頻率再傳送。 我不停的告訴老母,這些內容不要信,不要點,免得中一堆有的沒的,群組內,聊聊就好。 傳這些訊息的人,有在Care真相是什麼嗎? 我自己並不是沒有被推翻言論的時候。 在被推翻的當下,對不熟的人,我選擇靜默,回去google,然後下次遇到他,就說 「ㄟ,上次你說的是真的,我回去查了……」 然後我會從這次學到教訓,下次發言會再謹慎點。 若是推翻我言論的人是熟的,我也許當下就反駁,可是如果是真理,我越反駁會越弱,或是我不確定,另外,見笑轉生氣的狀況也是可能發生。 但重點,我還是會去google…(古先生真的是我的良師),下次再提到這個話題,我會說 「你對,是我錯了」 如果要我道歉,我也願意…。 (原諒我不一定表現得很有誠意…) 我處理事情,是會去想到最差的狀況,可是你不能因為對方過去怎樣,就一直預設對方會這樣,然後就用一堆奇怪的方法反制,搞得雙方差距越來越大,越來越難溝通。 昨天看柯文哲上正晶限時批,看了前20分鐘我不支倒地昏睡,但這20分鐘也足夠了。 這篇文章的第一句話,就是來自柯文哲,他原句好像是說 「真相是要追啦…不過是這樣啦,台灣好像很多事都找不到真相」 Fuck! 台灣人真的能接受這種事?還整整N年?就為了他媽的和諧?為了避免衝突? 很悲哀的,真的,台灣人真的能接受這種鳥事,我從多年來在籃球場遇到的衝突之中就感受到了。 但不是所有的台灣人都能接受,我就不能。 也許你會對於這個社會總是追求不到真相感到無奈,對於現況一些不對的事實感到無力,但千萬不能用這個社會的現況去說服別人妥協。 我們可以讓他理解這種荒繆,但不能要他妥協。 他想改變,我們要鼓勵,並提醒他會遇到的問題,至少做他的後援。 我們的未來,才能有一些改變。

一個更好的臺北

我第一次投票是在2002年,也就是12年前, 台北,這12年來,也許有變好,但這好的速度太慢, 台北,還可以更好,但絕對不是在包袱滿滿的國民黨手下 這些年來,我從沒投過馬英九,但民主的制度下,我必須受到他的荼毒。 多希望,哪次選舉,能讓自己所寄望,實現自己理想的人,能夠當選, 又或許哪天,我可以成為讓別人寄託的對象。 請支持柯文哲,與其他非國民黨的候選人。

柯文哲談帶領團隊

我ㄧ直認為,要帶領一個團隊,應該要「由內而外」,不是「由上而下」。什麼叫做「 由內而外」?就是要先建立共同的價值和目標,然後給予團隊成員應有的自主空間和尊重 ,讓大家願意同心協力實現自我和團隊的成就與榮耀。 我認為真正的「服從」,應該是「心服,而後從」。所以我常勉勵同仁,要相信長官、相 信同仁、相信部屬,更重要的是:要讓自己值得被相信。 --- 重點整理(跟沒整理差不多,他講的都重點) 1.帶領團隊由內而外,建立共同價值、目標,給予成員自主空間、尊重,使大家願同心協力實現自我與團隊成就與榮耀 2.真正的服從:心服,而後從,相信長官、同仁、部屬,讓自己值得被相信

核四議題,一個很好的類比,請進來看一看

這是一位中正資管的學長所寫的一篇文章,情境是在回應核四議題延伸的新聞事件時所寫下的,這天我也看到不少評論家長帶小孩到遊行場所的言論,有正有反,端看發文者的立場,而學長在回應時,所寫的內容讓我很有感受,有理又有感動,這是我所寫不出來的,特此分享。  核123加起來12%多的電量,核4大概6~7%,加起來不到20%的電,難道真的沒有替代方案? (節電教育、節能產業、智慧電網、舊機組更新、配電網最佳化,費用更省,效益更高)